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从幼儿园阶段向小学阶段的平稳过渡,是幼儿想象力及思维能力培养及提升的关键时期,关系幼儿的后续学习及终身发展。因此,幼小衔接视野下的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基于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条件,通过生活化以及游戏化的数学教育模式,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幼儿的数学意识,助力幼儿养成科学的数学学科素养。
本文立足于幼小衔接视野下,在分析幼小衔接视野下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的前提下,指出幼小衔接视野下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生活化及游戏化教育对策,帮助幼儿在后续的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及掌握数学知识,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儿在进入小学阶段后,其数学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等会有显著变化。数学是小学教学过程中的一门关键学科,幼儿园教师在幼小衔接阶段,必须对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优化数学教育手段,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使幼儿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并能在后续的学习及生活中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正确运用数学知识。

所以,本文通过对当今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幼小衔接视野下,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及游戏化的相关对策,帮助幼儿园教师降低幼小衔接视野下数学教育的难度及坡度,引导幼儿更好地从幼儿园学习向小学学习过渡。
一、幼小衔接视野下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
首先,幼儿园教师的数学学科素养有待提高。数学教学是一门严谨性、科学性的关键学科,教师只有在了解数学知识逻辑的前提下,针对数学前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点进行教学,针对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才能将数学知识转变为幼儿后续学习所需的数学学习经验。
在实际的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幼儿园教师通常需要一个人担任多个学科的教育工作。因此,幼儿园教师的数学学科素养有待提升,这使得数学教学本身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于数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其次,幼儿园教师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对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把握不准确。幼儿园阶段的学龄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多以具体想象思维为主,其抽象思维尚未成熟,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对于较为晦涩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较为缓慢。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幼儿在实践过程中,深刻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并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幼儿的学以致用能力,帮助幼儿理解数量关系及空间关系,培养幼儿的数学核心素养,助力幼儿的后续数学学习。
但是,通过对幼儿园数学教育实际情况的调研可以发现,大多数幼儿教师对于如何让幼儿学习、如何教授数学知识,欠缺思考,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没有为幼儿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无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自我、表达自我。

最后,数学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密切,幼儿的学以致用能力得不到提升。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受教育理念以及实际教学条件的束缚,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为数学教育所创设的数学教学活动,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关系不密切,影响幼儿的数学学习质量。
为了有效提升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幼儿教师会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童话故事情境,或者会直接让幼儿通过教育图片进行数学练习。通过创设实际的教学情境,幼儿会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了解及掌握。但是,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幼儿只在书本上研习数学理论,却没有真正感觉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用途,更不会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数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幼小衔接视野下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生活化及游戏化教育对策
(一)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育过程中,由于幼儿生性活泼好动,他们会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对实际学习及生活也充满好奇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数学知识及实际教学条件,开展一系列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幼小衔接教学活动。在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发掘其中隐藏的数学因素,借助生活化、游戏化的情境进行幼儿数学教学,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的后续数学学习提供保障。
例如,教师可以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两人,让他们互相进行跳绳或者下蹲,将两个幼儿的次数进行总和,并将其作为小组总成绩进行记录,使幼儿能在游戏过程中锻炼自身的数学加法练习,引导幼儿感受实际生活中蕴含的数学因素,同时游戏也能培育幼儿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教师还可深入挖掘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数学学习机会,引导幼儿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魅力。
例如,幼儿教师在教育幼儿认识时间时,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关注上课时间、下课时间以及吃饭时间等,使幼儿学会如何通过钟表观看时间;幼儿在喝水、洗手或者吃饭的时候,引导幼儿观察人数的变化。数学因素渗入幼儿的日常生活,能让幼儿了解数学的现实意义,引领幼儿在现实生活环境中不断累积数学经验,培育幼儿的数学能力和数学学习兴趣,使幼儿感觉到数学的魅力。

(二)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指导幼儿应用数学知识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小衔接视野下,教师需要引导幼儿感知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幼儿的学以致用能力,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指导幼儿应用数学知识,其主要目标是引领幼儿从实际生活中解读数学知识,提升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幼儿的数学学习自信心。
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发现以及探索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使幼儿能在幼小衔接视野下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为幼儿的后续数学学习提供保障。
例如,在教导幼儿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可以裁剪彩纸,并将其制作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之后设立一个“模拟超市”,让幼儿可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教育活动,使幼儿能了解人民币的不同面值及换算规律,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幼儿可以先到“银行”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人民币,然后在购买过程中学会分辨不同面额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兑换汇率。通过真正的生活场景,使幼儿能够了解简单的数字转化知识,培育数学意识。在买卖物品的过程中,幼儿也能够掌握数字的加减等各种知识,计算出实际花费的金额和剩余的金额。
(三)科学培养幼小衔接视野下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整个幼儿园教育阶段,幼儿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实际教学条件,全面合理地设计和选择相关的数学幼小衔接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注重相关教育活动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情景模拟,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在环境的渲染中逐步渗透数学知识点,不断提高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设计科学合理的数学游戏活动,引导幼儿进入科学的教育方式。幼儿教师需要对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及实际教学条件进行了解,以此为基础,结合幼小衔接视野设计数学游戏项目,契合幼儿的心理发育特点,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好奇心,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开展认数字这一阶段的教学时,幼儿教师可以借助数学语言,运用肢体及图片。让幼儿参照图形进行详细的学习,通过问题来吸引幼儿的课堂注意力,锻炼幼儿的数学思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综合设计数学实践活动。与理论教育相比,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全面提高幼儿的数学想象力、实践能力和智力发展等。整个数学实践操作活动中,增强幼儿数学教育的趣味性,在培养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同时,还能进一步锻炼幼儿的实践能力,为幼儿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建设家校共育桥梁合力发展幼儿学习能力
通过幼儿数学课堂上教师所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足以促进幼儿数感的培养。数感体现在幼儿的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对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而言,其即将正式步入实际教育阶段。在小学阶段,数学的学习模式会发生明显变化,幼儿在短时间内对小学阶段的生活方式还未完全适应。因此,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家校共育的幼儿数学教育方法,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幼儿数感的形成,还可以结合家庭教育元素,拓宽数学教学范围,以此推动幼儿数感的持续发展。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借助数学课堂培养幼儿数感外,还可以积极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助力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包括培养幼儿的听、说、读、写等习惯。例如,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合理沟通,共同发展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家长会,或者通过微信群、QQ群等平台,向家长传送有关教学的视频,指引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数学感知能力进行培养,并将数学教学实际情况发送至家长,使家长能对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反馈。
教师可以依据家长的反馈意见,结合实际的教学条件,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创新,使幼儿能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通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助力幼儿在幼小衔接视野下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五)将数学知识具象化丰富幼儿认知
幼儿园阶段的幼儿思维尚处于具象化阶段,其对于“具象化”的知识认知较快,因此,其在步入小学后,如果教师单纯地依靠传统的语言讲解的方式,将无法完成数学教育目标。因此,幼小衔接视野下幼儿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及游戏化发展,教师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展现,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向幼儿呈现数学知识,从而丰富幼儿的数学知识认知水平,同时也使幼小衔接工作更加合理化。
例如:在讲述“统计概念”时,教师可借助幼儿玩具构建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多种阅读书籍,使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教师通过不同颜色的积木进行计数,使幼儿在自己喜欢的书籍前摆放积木,随着积木叠加,形成一幅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让幼儿初步了解统计图的概念,通过具象化的教学活动,实现数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讲述“找规律”时,教师可通过不同颜色的玩具构建教学活动。选择不同颜色、不同数量的玩具进行有规律地摆放,比如,一个红颜色的玩具、三个黄颜色的玩具,五个红颜色的玩具,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材料继续摆放,通过颜色及数量上的变化,培养幼儿的“找规律”能力。
教师在讲述“比较大小”时,可将幼儿分为不同小组,比如,将幼儿随机分成两组,使幼儿通过清点各个小组人数并说出“A组比B组多或少多少人”;教师还可随机抽取两人,比较两人的身高,通过观察说出“A比B高”或“A比B矮”等。通过具象化的教学方法,既能让数学知识更直观地呈现在幼儿眼前,奠定幼儿数学知识的学习基础,又能达成幼小衔接教育目标,强化幼儿的数学素养。
(六)结合实际情境培养幼儿的学以致用能力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除了让幼儿掌握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教师要构建实际情境,向幼儿讲解数学知识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方式,丰富幼儿的数学经验,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例如:在每天的分玩具环节中,教师可使幼儿将玩具均分。比如每桌有四名幼儿,教师便可放8个或者12种玩具,鼓励幼儿均分玩具,既能让其了解“平均”的概念,还能引导幼儿初步感受“除法”知识。
除此之外,在每日用餐前,教师可以使幼儿自己清点人数,并说出餐盘、筷子、勺子等是否足够,培养幼儿的数字能力及统计能力;说出餐具是少了或多了,感知“加减法”的数学知识,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观察电子时钟上的数字,了解如何通过数字计算实际的时间等。引导幼儿挖掘身边常见的数学知识,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懂得数学知识在不同情境中的作用及意义,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视野下,幼儿教师通过设计生活化及游戏化的数学教育对策,有助于帮助幼儿教师降低幼小衔接视野下数学教育的难度及坡度,引导幼儿更好地从幼儿园学习向小学学习过渡。
在幼小衔接视野下,幼儿园数学教学尚存在幼儿教师的数学学科素养有待提高、幼儿教师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对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把握不准确以及幼儿数学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密切、幼儿难以理解等问题。
在实际的幼儿园数学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基于幼小衔接视野下,通过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指导幼儿应用数学知识,使幼儿能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科学培养幼小衔接视野下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契合幼儿的心理发育特点,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好奇心;
建设家校共育桥梁合力发展幼儿学习能力,助力幼儿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助力幼儿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将数学知识具象化丰富幼儿认知,同时也使幼小衔接工作更加合理化;结合实际情境培养幼儿的学以致用能力,使幼儿能在后续的学习及生活中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正确运用数学知识;为幼儿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
注:本文系2023年度长泰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育学教学研究“幼小衔接视野下生活化数学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ctkt2367)的研究成果。
俐文教育《数学区域材料》以“幼儿快乐发展”为核心,旨向幼儿快乐生活、智慧发展。具有内容系统性、材料趣味性、多样性、自检性的特点,每学期含12个游戏活动,含盖3-6幼儿年龄阶段关键经验和发展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