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全国儿童从今日起,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
这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民国四大教育家之一的陈鹤琴在1935年写下的一段话,他离世后,人们把它刻在他的墓志铭上。
(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
眼看几十多年的时间已经过去,陈先生的这个目标我们又实现了多少呢?
有时候也会想,究竟是他太超前,还是我们太迟缓?
提起我们受过的幼儿教育,虽然没有十分清晰的印象,但留下的却是不想去幼儿园、被妈妈逼着写拼音算术不能玩耍的时候居多。现在的儿童教育情况如何呢?除了身边人的例子,我们也可以从近几年大热的亲子真人秀节目中窥探一二。
陈鹤琴教授曾经为了寻求幼儿教育的科学化,以自己的儿子作为实验对象,从他出生的第一秒钟就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观察实验,他将观察、实验结果分类记载,文字和照片积累了十余本,用于分析研究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成为中国最早将观察实验方法运用于研究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人。
陈鹤琴先生于1940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时提出,
“首先要了解儿童心理,认识儿童,才能谈到教育儿童,这是“活的教育”,“活教育”思想“。经过7年教学实践建立的一个教育理论体系。
关于“活教育”,陈鹤琴说得很明白:“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种教育应该遵守一个原则,那就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可以看出,他一切的教育思想都是基于尊重孩子天性的研究。面对当前幼儿教育统一化、规范化的现状,大脑智库创始人刘冬梅也主张“爱一个人,应当先从了解开始”。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活起来?
真正变成: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这与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以及个性化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新时代发展环境下,急需的也正是这样的“活教育”人才。
1. 有志气、大志
陈鹤琴《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有这样一条,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按行为心理学来说,思想也是一种行动。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以个人发展为基础、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大志向,这是人生开始的第一步。
2. 创新精神
“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
由于幼儿的身体机能、认知水平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一般来说,家长更习惯于带给孩子学习的成果,而忽视了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在当前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下,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足够高的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并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提升学习能力,是“活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
4. 能接纳自己
陈鹤琴一直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他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接纳自己,才能更好地探索自己的大世界。”内心强大历经世事的成年人,也会因为自己的不完美纠结烦恼。每个人不可避免都会有或大或小的缺点,如何才能规避缺点更好地前行?接纳自己的不足,不要让缺点成为我们的负担,以平常心对待,或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放过”自己、接纳自我的过程正是我们逐渐认清自己、变得更强大的过程。
5. 有广阔的胸襟、开发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