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研究得出的成果是:0~3岁是母语形成的黄金时期,这时同时引入英语和汉语有可能培养出双语孩子。超过了这个时期,母语已经形成,就只能通过“学习”来学外语了。 然而,数学和自然科学则异于语言,背后复杂的原理似乎只能通过学习知道。 给0~3岁的孩子讲数学和自然科学,孩子能看懂吗?能否改善以后孩子的思维能力?
“学”,是一种过程,从探索,到掌握,到精进,再到永无止境,不以“看懂”为起始或终结。
低龄幼儿“语言、数学、科学”的启蒙也是同样,他们在“玩”中,就已经开始学了,或者按我们成人的话来说,他们从出生开始,就已以“非正规形式”进入学习过程了。
一、“玩”“学”不冲突
我家孩子明目前将近2岁半,年前阅读绘本《晚安,月亮》时,他看到其中一页画面上的玩具屋,说也想要。
我就带着他一起用牛奶纸箱裁切了一个玩具屋。当时家里没有大箱子,资源有限,就做了个简易的。
牛奶箱上有一块透明的薄膜,我们称它为“房子的窗户”,又在左下角切开一块长方形,折开成了“房子的门”,夹上一个凤尾夹,拉着夹子开关,非常容易也非常有趣。
明很高兴,但不满足,他说:“妈妈,我们一起做个‘楼上’吧。”
箱子里还有一些硬纸,我们把它搭在玩具屋顶上,成了“二楼”。
明依然不满足,他又说:“妈妈,我们一起做个楼梯吧,没有楼梯,到不了楼上。”
我就又带着他找了另一个纸箱,裁剪、拼插了一个“楼梯”。虽然整个房子非常简陋,还有点丑,但他玩得很开心。
到了晚上,玩具屋放在背光的方向,“屋”里一片漆黑,明又不满足了:“妈妈,房子里太黑了,应该有电灯。可是,电灯要怎么做呀?屋子里怎么才能有电呢?”
我和我家陆先生都还挺惊喜,觉得他这是有自己的思考呀。
于是“科技老达人”陆先生趁热打铁,找出电线、电池、小灯泡、旧开关等,带着明做了个真正的小电灯,安装进了玩具屋。
这下好啦,一按按钮,玩具屋里就亮了。
这个情景,我若说他在玩,他就是在玩:跟着爸妈把各种材料组合起来,形成个有楼梯有电灯的“房子”,拉拉“门把”,抓着小人偶上下“楼梯”,小人偶进“屋”后,他给它们开灯,安排它们各自在“楼上”“楼下”睡觉。
可我若说他在学习,他也的确是在学习的:
他对“建房子搭楼梯”、“天黑要开灯”等的现象开始感兴趣了,会提问、会跟着我们摆弄物件、会想要寻找问题的答案,他在发展探究能力,尝试发现事物间的联系;
他会学着我用手拼插“楼梯”,用眼睛观察“屋子里很黑”,他在发展感官能力,关注五感所带来的变化和结果;
他认为“屋子很黑”应该“有电灯”,猜测“有电”电灯才会亮,又提问“怎么才能有电”,他在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联想猜测,并想去验证;
他跟随我们动手的过程里,接触各种不同的材质:硬纸、电线、灯泡……也体验了搭建楼梯、安装电灯的过程,他在感知物件和材料,感知简单的物理现象。
这些“玩”的过程,就是自然科学学习的一部分。
他接触并跟随我们的引导,会注意到“门”的长方形,“楼梯”侧面的三角形,“房子”的长方体,他在学习感知不同的形状;
他拼插楼梯的过程中,跟我们一起数楼梯的片数,他在感知数、量和数量的关系;
他把小人偶拿进拿出,拿上拿下,通过我们的提醒,他在感知事物的大小、高矮、宽窄等特征,感知空间和方位的上下、前后、内外等区别;
他用玩具屋玩假想游戏,“白天”让小人偶“出门”工作,“晚上”带小人偶“回家”,给它们“开灯”,让它们“睡觉”,他在感知抽象概念的数量——时间、日夜。
这些“玩”的过程,也是数学学习的一部分。
那么,明明他能理解科学或数学的这些概念吗?按题目的说法,他能“看得懂”“学得会”吗?
——他不理解的。
他看到电灯接上电线和电池,一按开关就亮了,但他肯定不能联想现实家里电灯电器的安装运作原理;
他会跟着我们一起指物数楼梯层级,“1、2、3、4、5……”,但让他拿5片楼梯插片给我,他也不会拿。
而他却又的的确确是处于启蒙学习的状态,他对所有的事物,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会产生探究的兴趣,我们只要稍加引导,他就能很好地进行观察、比较、操作、试验,然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积累经验。
这些都是为将来正式学习“科学”、“数学”相关能力做前提准备的,或者说,这些就已经是学习“科学”、“数学”的起始了。
二、各领域学科启蒙的联结
我们在讨论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时,常常会拆开来谈,例如发展孩子大肌肉动作能力、精细动作能力、自理能力等。
但它们其实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大肌肉动作能力发展良好的孩子,整体上会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更好更敏捷的动作协调能力,更佳的情绪状态,更积极的处事态度,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在发展精细动作能力时,保持更长的专注时间、更多的耐性和受挫时的自我调节;而精细动作能力发展良好的孩子,同样在穿脱衣裤、进食如厕、涂画书写等自理能力发展方面,占更大的优势。
各领域学科间的早教启蒙,也同样是相辅相成的,很多答主也都提到了,“语言”、“数学”、“科学”等,它们是联结的,并不是非得单独提出一块来让孩子学习。
包括3-6岁的幼儿,在幼儿园里的课程,虽然分为五大领域,但实际上,很多课程的启蒙内容,也都是相互关联的。
就拿自制和玩玩具屋这件事来说,孩子除了在引导下可以感知数学、科学相关内容,他同样是在进行语言学习的。
通常孩子在2岁左右,可掌握200个词,到6岁左右,他们就可掌握约10000个词,也就是说,他们平均每天掌握5个新词。
有研究证实,他们只需一次接触,就能把新词与其潜在的意义联系起来,这叫做快速映射(fast mapping),而成人指着某个东西并说出其名称时,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词的意思。
我们平时和孩子交流中,可能更多地会说到一些名词和动词,而在玩中,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利用情境,来跟孩子说“大小”“宽窄”“高低”等相对少用的形容词等词汇。
同时,我们也能借此来纠正和丰富他们的词汇,引导他们学习更为复杂的句子结构。
例如明说“我们一起做个‘楼上’吧”,在他的认知里,没有“两层楼房”的词汇概念,所以就用“楼上”这个词来形容他要表达的内容。我在跟他交流中,就会用上“两层楼房”、“一楼”、“二楼”等词汇,在这样特定的情境下,他是可以掌握这些新词汇的。
例如明说“宝宝(小人偶)一个睡在下面,一个睡在上面”,我会重复同样意思的句子,给他反馈,“对,宝宝们各自睡在不同的楼层”,他可能无法一下子学会句子的表达,但运用他已学会的词,再加上情境展现,他是可以明白句子意思的,这同样也是种语言习得的进步。
所以低幼“学习”的重点,不是我们成人把学科或知识点拆解开来给他们讲,而是在生活、在玩乐里,时时、事事、处处,对他们加以引导,而任何一种引导,也都能为他们带来不同能力的增长,这也正是我们说的,早教的力量。
三、“自然科学”“数学”的启蒙方式
一般认为,婴儿在9-12个月产生思维的萌芽,有的孩子可能更早一些。真正思维发生的时间,大约发生在孩子2岁时,2岁以前是思维的准备时期,3-6岁是思维加速发展时期,孩子将逐渐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
那么对于低龄幼儿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在丰富的环境下,通过生活和玩乐,满足其感知、探索、亲身体验的需求,来进行具象的学习,发展各种能力,而非死板的灌输和强化训练:
1. 探究能力
① 带孩子接触大自然,用我们自己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感染和带动他们,彼此发现和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② 带孩子一起操作一些多功能多变化的玩具或其它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和帮助他们拆装、自制玩具,感知不同材质的特性和结构等。
③ 支持他们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创设环境帮助他们设法验证,并鼓励他们分享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④ 引导他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分析。
2. 分类能力
① 引导他们观察,对不同种类进行分类,例如植物、动物、交通工具等的区分。
② 引导他们对同一种类按不同形式分类,例如按用途、颜色、形状、质地等的区分。
3. 数感
① 带他们一起寻找发现生活中的数字,例如价签、书页码、站牌等。
② 在玩中引导他们手口一致地点数,通过实物操作,帮助他们理解数和数之间的关系。
4. 空间认识能力
① 引导他们认知事物的形状特征,并学会用语言描述,鼓励和帮助他们用积木、纸盒等材料进行不同几何体物件(汽车、房子等)的构建。
② 帮助他们感知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特点,并引导他们运用相应的词汇。
③ 帮助他们感知物体基本的空间位置与方位,例如左右、上下、前后、内外等,并引导他们运用相应的词汇。
5. 形象扩展能力
① 丰富他们生活里的五感刺激。
② 和他们一起玩假想游戏,模拟各种生活场景、故事情节。
无须刻意将哪个学科领域框定在某个年龄段,只要“学”的形式不违背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孩子其实一直都在吸收知识,或在为吸收知识做准备的。
学习,是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