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俐文教育集团官方网站
服务热线:0371-65682728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常见问题 >
让生活成为幼儿教育的土壤|幼师必读
发布时间:2020-11-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纲要》精神使我们认识到:生活不是游离于幼儿教育以外的内容,课程也应不是把幼儿生活排除在外的单纯的知识体系,只有视生活为幼儿教育的土壤,视生活为幼儿教育的资源,才能使幼儿教育更生动、更和谐、更显张力。在实践中,我们努力把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捕捉与幼儿的生活切切相关的活动内容,促进幼儿情感、能力、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壹、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真实生活,积累生活经验。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因此,我们尝试着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努力创设生活情景,让幼儿体验真实生活,积累生活经验。


案例1:超市购物


主题活动《我爱我家》开展时,从小朋友常和家长一起逛超市这一已有经验出发,我们尝试让小朋友创设了一个“超市”情境,让小朋友通过在“超市”这个情境中购物的活动来深化对人民币的认识。


  活动开始,老师就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来构建货架。在商讨、合作中,货架站了起来,孩子们开始专注于分类摆放货物的活动中,超市初具规模,孩子们又开始尝试分配角色。在“超市”中学习使用“人民币”购物。购物过程中,孩子们在自己的实践和老师的引导下,学会了用加减计算的方式来计算货币“给”和“找”的关系,形成了在自己的需要和货币量之间进行取舍的合理消费观念。活动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超市”这个游戏情境的创设,使我们克服了以往数学活动以单科教学为主的现象,实现了目标和内容的整合。通过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引导幼儿用数学思维的方式来发现和解决问题,梳理和提升各种相关经验,这些都有助于幼儿以多种方式了解周围的事物,逐步提高幼儿思维的逻辑性,运用所掌握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幼儿长远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案例2:大马路


《大马路》生活学习活动是来自于主题《我们的城市》的一个生成活动。主题活动进展过程中,孩子们经常谈论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他们用相机拍信号灯,用笔画交通标志,还跟请进幼儿园的交通警察叔叔学习指挥交通……如何进一步巩固孩子们对交通标志的认识,同时又改变教育从知识到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呢?为此,我们的老师选择“大马路”这个切入口,和孩子们共同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游戏情境。生活中,孩子们自制了各种交通标志,还创造性地制作了红绿灯。孩子们布置的过程中,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来支持幼儿,哪些地方可以设立相应的交通标志,哪些地方适合设立红绿灯,路口应放几个红绿灯……一切就绪后,孩子们开始在“大马路”这个游戏情境中忙碌地体验开来,他们或是做警察用手势比划着指挥交通,或是不停地翻转红绿灯,更多地孩子驾着自己的“汽车”或“自行车”在大马路上玩了起来……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逐渐能主动地看着标志行驶,从路口的堵车到交通的逐渐畅通,甚至还有小朋友在玩累了停车休息时提出了设立“停车场”的建议。


“大马路”这个游戏情境里,即有语言的交流,又有科学、合理地安排设置,也有同伴的交往与合作,内容是综合的,就如日常生活情境自然而完整。在活动中,不仅运用和拓展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同时也给了他们充分创造、表达和体验的机会,使得幼儿灵活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明显增强。


贰、让幼儿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学习,获取生活经验


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无处不在。散步、洗手、点心……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都可以自然而随机的渗透许多教育。真实的生活为幼儿提供了更为感性的学习内容、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让幼儿逐渐从课的捆绑中解放出来,回到自己的生活,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周围的人、事、物及其关系。生活既可以是教育的内容,也可以是教育的途径。


案例1:多变的云


秋天是个秋高气爽的季节。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老师带幼儿外出散步,无意间仰望天空,发现天上的云彩真是千姿百态,老师灵机一动,让孩子们躺在暖洋洋的草地上,望着天上多变的云朵,展开了想象……不确定的画面,给幼儿提供了任意发挥的余地和充分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兴致盎然的想象着:这是奔马,那是大象,那边的是山羊公公,它们在天上赛跑、做游戏……轻松的环境中,孩子们的想象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在老师的有意建议下,孩子们互相欣赏、倾听,甚至合作创编故事。老师就这样多渠道、多层次地鼓励幼儿发挥想象,提高了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2:自助餐


精美的面包、花色糕点、各式饮料还有平常的饭菜,共同构成了幼儿自助餐的主角。餐前,师幼共同用有趣的方式介绍菜肴。自助用餐时,孩子们自由挑选,“想吃啥就吃啥”。在自由自在的用餐环境中,孩子们从以往被动地吃,变成主动的要吃、想吃,并且还能围绕“吃”,自然地交流,很多胆小的孩子也在这个自然的环境中学会了主动交流。自由开放的环境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的事发生:好吃的食物被某一个小朋友吃光了;取食物时太挤了;有小朋友乱扔食物残渣……在摩擦和引导下,孩子们通过自我学习,懂得不少用餐礼仪。自觉地修正行为,共同建立合理用餐规则。


  由此,午餐打破了“幼儿吃饭应守规矩”的传统观念,从而成为一种教育资源。在自助餐式的午餐中,更多的渗透了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以及轮流、等待等规则意识的养成……自助餐活动摒弃了原有的教与受教、灌输与接受的关系模式,使教师与幼儿处在平等相待、共同对话的相互作用之中,使幼儿成为了主动学习者和探索者。也让老师在亲自尝试中发现了在生活活动中渗透教育的契机和内容,深刻体会到了在一日活动中将生活活动和学习活动“融合”与“整合”的价值。


叁、让幼儿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观察、实践、交流,体验生活经验


让孩子从固定的幼儿园环境中解放出来,多方位、多渠道地接触社会和大自然,接触生活实际,使幼儿扩大眼界,增长见解,促进思维和社会性发展,增强生活的适应性,增进素质。因此,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自然等多种教育资源,带领孩子们多多观察、实践、交流,接触生活,体验生活,从而获取更多鲜活的知识。


案例:田间劳作


在播种季节带领幼儿到田间开展“种瓜点豆”的活动。种下了黄豆、玉米、花生等各种种子;栽下了西红柿、辣椒、茄子、黄瓜等各种秧苗。在劳动的过程中孩子们掌握了使用铲子的技能,知道点豆子时要先挖一个坑,然后要在每个坑里撒下三至五粒种子,栽秧苗时要及时的浇水等一些种植方法。


  种子播下后,带领孩子们时常来照料它们,在照料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区分杂草与玉米;学会了如何浇水;知道了要及时的为蔬菜锄草、浇水;浇水要适量。


  在收获的季节,让孩子们亲手把自己种出来的蚕豆、西红柿采摘回来,亲手剥开豆荚,取出豆粒,请厨房阿姨做可口的菜肴,品尝劳动成果,享受劳动的快乐。在收获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采摘豆荚,如何剥蚕豆等劳动技能,知道了生熟西红柿的区别。


  教学中,还可以根据主题活动要求,带领孩子们到社区参观、观察自然环境。如参观社区附近的商场、菜市场、电器城、银行、新华书店、邮局,让幼儿了解社区里各种服务人员的职业名称、工作场所和职责。如此,通过活动丰富幼儿生活经验,使幼儿园周边的社会环境变为“活教材”,幼儿在亲眼见、亲耳听中感知自己生存的环境,了解各行各业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从中接受劳动教育、社会行为规范教育和热爱社区的情感熏陶。


  除了以上内容之外,教师还可根据季节变化的特点,带幼儿到社区周围环境去找“春天”、找“秋天”,认识各种季节的花草树木等,让幼儿“讲”“唱”“画”“数”,促进幼儿的发展。

孩子们走出幼儿园的小课堂来到社会的大课堂,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对事、对物、对人的社会情感和态度也得到了提高。

生活是一本“活”的教科书,让我们的教育从幼儿生活中来,到幼儿生活中去,我们的老师会更善于从幼儿的生活中选择教育内容,更懂得以幼儿的需要为出发点,理性地组织幼儿的活动,更注重利用幼儿的生活,随机地进行教育;让孩子们的学习从自己的生活中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孩子们会生活的更自信而且自立,他们会学习的更自主而且愉快。


  教育回归生活,这是时代对我们现代教育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