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俐文教育集团官方网站
服务热线:0371-65682728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浅谈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0-12-28

导读:随着幼儿园教育的蓬勃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提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全国各幼儿园也纷纷投入到教育的改革中去,培养更加适应未来发展的人。

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幼儿园教育整体建构的组成部分之一。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集中体现和反映园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概念的载体,不同的幼儿园课程培养出来的幼儿是具有不同的特质的,因此建设课程对于一个园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建设幼儿园课程使其具有发展性,能够促进儿童的实际发展需求;如何使其具有适宜性,能够和园所实际现状和资源所贴合,也是各园所探索的方向。那么在实际去探讨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之前,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什么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写道“,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在《汉语大词典》中对这里课程的含义为“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当然此课程与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课程”意思相差甚远。现在的课程主要是指在学校教师的直接和间接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和教育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总体。它不仅包括教育机构中课程表上所列教师有计划组织的各学科的教学活动,还包括有计划组织的和学生自动自发的所有活动。也就是说课程不是以往我们认为的它仅仅是一系列的教学科目,也不仅仅是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与达到的目标,它是教育的具体化,是综合的活动。


那么什么是幼儿园课程呢?


在教育不断发展之中,各教育学家对于幼儿园课程的定义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与丰富。比如:在1991年卢乐山提出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园整体教育或某一学科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在1995年王月媛提出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中幼儿的全部活动或经验”;在1997年冯晓霞提出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进行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在1997年李季湄提出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在对幼儿园课程不同的定义中体现出来的倾向是不同的,比如卢乐山的课程定义具有学科倾向的特点,王月媛的课程定义具有经验倾向的特点等。学科倾向过于注重课程的外在部分或局部,其教育价值不适合幼儿园。在经验倾向中,将课程理解为学习经验,由于学习经验具有主观性,导致教师不容易把握。因此,在现在的课程定义中采用从学习经验和学科教材的结合点——活动上来思考课程。

现在对于幼儿园课程的定义主要采用的是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园课程首先是活动,而且是多种多样的活动,包括幼儿园的集体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等,是幼儿一日教育活动的总和,从大角度观来看总和的教育活动就是幼儿园课程。

在现在的幼儿园课程中,总是会有几个不同的概念会对教师形成困扰,即课程园本化、园本课程以及特色课程,这些课程总的来说都是幼儿园课程,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区分,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园本课程的提出源于2001年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纲要中提出实施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学校课程即是校本课程,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在幼儿园里演变为园本课程。园本课程是以园为本构建的课程,即以在幼儿园的现实根基上生长起来的,以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适宜园所的幼儿需要和兴趣,并能充分利用幼儿园周围的课程资源、师资等条件而形成的课程。


案例:

在浙江上虞鹤琴幼儿园一直以传承陈鹤琴的“活教育”作为责任和义务,同时充分利用幼儿园占地55亩的环境优势,把自然搬进幼儿园,开辟了竹林果园、百草园、山坡农场等,把社会融入幼儿园,在户外创设木屋、竹楼等,为课程提供丰富而独特的自然、社会资源。结合该幼儿园资源,以“活教育”课程研究为载体,创设了“生态式五指活动课程”。该课程将影响幼儿发展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诸多因素并将其有机整合为互相依存、互相联动的课程系统,旨在培养健康、自信、探究、创造、珍爱的和美儿童,这种理想的课程追求体现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呵护,对生活的看重和依托,对幼儿学习方式的尊重,这是活教育与生态教育理念整合的结果。

鹤琴幼儿园的“生态式五指活动课程”即是结合了自身幼儿园所传承的“活教育”思想,又将幼儿园独特的环境资源、社会资源及人文资源进行整合,结合园所孩子的发展,建设了园所特有的园本课程。

课程园本化即在幼儿园中,不会有国家或地方规定的具体的教学材料或活动,但是幼儿园里都会有省编教师用书或地方课程方案,这个教参可能是针对某一地区大范围的幼儿园的,也可能是某个幼儿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编制的课程方案。那么对于其他幼儿园来说并不是拿着这个教案原封不动就可以进行教学活动,我们要根据自己园所的实际资源,基于幼儿、教师的现状等,对已有课程进行选择和重组,生成和开发出适合自己园所的课程。对这种共同性课程进行园本化的改编与实施,不断调适、创造,使幼儿园形成相对合理、适宜的课程体系,使其不断适合本园幼儿,这个过程即课程园本化。

对于部分幼儿园来说,独立地从零开始去进行园本课程建设是有难度的,所以在建设自己的园所课程时是需要一个抓手的,这个抓手就是其他课程,在使用其他课程的过程中去选择、去调整已有课程、再加入自己园所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等,从而使课程不断适宜自己的园所。所以课程建设也可以是“以他园课程为主、对他园课程进行局部改造、对他园课程全面改善、对课程进行积极创新、最后总体建构自己园所课程”的过程。

园本课程与课程园本化是相辅相成的,从广义上来讲园本课程既可以是课程园本化改编的结果,也可以是园本课程开发的结果,或者二者结合的结果。

特色课程是幼儿园开设的不同于其他幼儿园的课程,能够凸显幼儿园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点。特色课程不一定是园本课程,比如:幼儿园可能会引进一些课程作为园所特色课程,如思维类课程、奥尔夫音乐课程等,但其是否符合园所孩子发展、是否符合园所实际,均是需要进一步考证的。在以往的关注中,教师总是去注重特色,而忽略课程,实际上特色课程其内核是课程,而特色则是课程的外显特征,幼儿能够获得更好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才是有特色的课程。因此园本课程一定是能够凸显园所特点的特色课程。

不管是园本课程、还是课程园本化的过程,特色课程都是幼儿园课程,也都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内容。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在进行幼儿园课程建设之前也需要了解幼儿园课程有什么特点,幼儿园课程是区别于中、小学课程的。中、小学课程就是学科知识及内容,是静态的,而幼儿园课程是活动,是动态化的。相比于中、小学课程,幼儿园课程还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是启蒙性和基础性。幼儿园课程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处于启蒙教育的阶段,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不管是五大领域教学内容或主题性教学内容、区域活动内容等均是以启发幼儿的心智为目的,不以过高的认知发展为目标。同时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这明确了幼儿园的课程并不是高深的内容和复杂的形式,而应该是基础性和启蒙性的,为幼儿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

二是生活化。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也决定了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是来源于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的,是幼儿能够实际感知的内容,课程实施也是贯穿于幼儿的生活。根据学前期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保教合一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一大特色,而在现实中,很多幼儿园都更加重教轻保,实际上一日生活中开展的任何活动都是幼儿园的课程,比如幼儿园生活环节中的进餐、洗手、入园、离园等环节,都会实现幼儿园纲要中五大领域的目标。比如进餐可以实现健康领域的目标,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还可以实现科学领域的目标,了解各种蔬菜;还可以实现艺术目标,比如摆盘可以增强孩子的艺术感等。因此它们都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生活环节也是重要的建设点和思考点。

三是游戏性。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幼儿重要的学习途径。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幼儿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游戏化并不意味着要将幼儿园的所有活动变为游戏,而是幼儿园课程首先要具有游戏精神,幼儿可以在课程中专注地参与和投入,感受到自主、自由、创造和愉悦。另外教学活动应该是采用“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的,每一个活动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有趣的 、具有吸引力的,同时课程又是符合孩子的需要的,这就是具有游戏性的活动。最后幼儿园课程的游戏性也需要创设游戏化的环境,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空间和时间。

四是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在幼儿园中,幼儿获得的经验主要以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为辅。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是以幼儿的实际操作感知、亲身体验为主,因此学前儿童的学习是在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的过程中完成的。幼儿园课程需要更多地调动幼儿多感官的参与,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经验。

五是潜在性。幼儿园课程有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显性课程是在幼儿园的周计划表、月计划表能看到的,潜在课程是指看不见却对幼儿有着很大影响的课程,比如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环境创设也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也含着五大领域的目标,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发展,所以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并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而也是蕴含了一定的教育目标的,潜移默化地起着一定的教育作用。另外幼儿园中的一日生活制度与师幼互动等都是幼儿园的潜在课程,都会对幼儿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幼儿园课程建设也需要考虑到潜在课程对于幼儿的影响。


建设幼儿园课程的基点


建设幼儿园课程首先需要基于幼儿园的历史文化传承。园所文化是一个园所的灵魂,是每所幼儿园在继承、积累、创新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工作氛围、校园环境、精神风貌、行为习惯及人际关系的总和。其对幼儿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深刻的影响。而幼儿园课程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也是园所文化的载体,对文化具有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案例:

1929年美国基督教北浸礼会甘惠德牧师在杭州上城区清波街创办了甘氏孤儿院,1947年更名为望信爱孤儿院,新中国建立后更名为清波幼儿园。清波幼儿园首任园长傅奉钦女士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幼教事业,深夜救弃婴的故事代代相传。第二任园长张似男放弃了杭州市儿童部部长的职务,回到幼儿园当孩子王……因此清波幼儿园办园90年,就是将爱传承了90年,爱的教育一直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更要让孩子成为一名能感受爱、并能表达爱、传递爱、会关爱、懂感恩的人。因此,“爱的教育”是清波幼儿园教育发展的主轴线,以爱的文化为依托,构建幼儿园“爱的教育”的园本课程体系。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所完全一样的幼儿园,每所幼儿园的文化与传承是不一样的,只有深入了解园所历史、园所文化才能建设符合自己园所的课程。

建设幼儿园课程要基于幼儿园独特的地域资源,《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教育资源不仅仅是教材,也不仅限于幼儿园内部,幼儿学习与生活环境中的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指向儿童发展的各种资源都可以进入课程,比如园内环境、物质资源、园所地域资源、文化资源、家长资源等都可以进行合理利用,多样性的教育资源只有被人们切实地开发与利用到幼儿园的课程活动中后,才能成为真正的、现实的课程资源。


案例:

浙江富阳灵桥镇是包装纸生产基地,因此灵桥镇中心幼儿园将各种各样的纸运用到自己的课程建设中,在区角游戏中有各种纸做的游戏材料、有探究“纸是如何产生”的探究室、在户外有利用纸设计的滚筒、跷跷板、纸桩等运动类游戏,也将纸浆、纸板等用在艺术区域。最终,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纸的过程中,灵桥镇中心幼儿园形成了以“纸蕴智慧、灵动游戏”为理论,以“以纸健体、以纸创美、以纸启慧、培养健康、探究、创造的灵动儿童”为目标的纸蕴智慧乡土文化课程。

基于幼儿园的园所现状,课程建设需要结合园所发展的现状、师资水平、孩子的发展现状来进行。而每所园的实际发展情况、孩子的发展水平、师资水平是各有差异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一定是从实际出发来进行,以促进孩子的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在课程建设中不能够盲目照搬他园经验。


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步骤


首先,在幼儿园实际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幼儿园课程都是围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与理念进行建设,因此幼儿园应该先对《纲要》与《指南》进行深入详细的分析、结合儿童发展的需求,建设可以实现《纲要》与《指南》要求的课程。

其次,要寻找课程建构的理论基础,幼儿园课程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没有理论支撑的课程是没有体系的 ,实践得到的只能是零散的经验。理论让教师不仅仅知道需要做的是什么,更能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是教师专业提升的必经之路,也是课程具有科学性的体现。因此,寻找理论基础是幼儿园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幼儿园在进行理论基础的搭建时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出发进行寻找和思考,如建构主义理论、幼儿学习理论、课程相关理论等。

然后,进行课程建设也需要幼儿园组建具有教研能力的课程建设团队。团队的主体是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者教师,课程建设对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等专业能力发展具有较高要求,课程建设需要园所的每位老师参与。另外专业、高水平的课程建设队伍也离不开园所对教师开展多种途径的培训,包括课程建设的培训,各种形式的教师读书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有多高,那么教育质量就有多好。当然课程建设也需要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教研员与管理者来进行专业方面的把控与引领,规范课程建设实施过程,推动课程建设逐步深入化、专业化。在课程建设中,也需要家长、幼儿等加入,形成多样化的建设团队,为课程建设提供专业保障。

在整个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一个清晰的思路。首先在课程建设中,幼儿园需要认真学习《纲要》和《指南》内容,充分掌握《纲要》和《指南》的精神和要求,明确幼儿的发展规律与方向。同时根据前期幼儿园调研对本园幼儿发展状况的充分了解,构建课程建设目标体系。幼儿园的目标体系包含5个层面,每个层面逐步细化和深入。首先是幼儿园的规程里面提到的幼儿园保教目标,第二个是幼儿园各领域目标,第三个是幼儿园各年龄目标,第四个是幼儿园学期、月目标,第五个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

幼儿园根据目标构建课程方案,每个幼儿园的课程结构是不一样的,有的幼儿园是五大领域,有的幼儿园是五大领域和区域活动结合,有的幼儿园是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结合,有的是主题活动和五大领域结合,每个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园所要结合自己课程结构和园所实际情况来对幼儿园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与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等进行整体、全面的规划和设计,逐步形成平衡、和谐、适宜、可操作性的课程实施方案。

在建设课程中另一重要部分是建立课程资源库,合理开发与利用地域资源、社区资源、家长资源等。资源库可以储藏幼儿活动过程所需要的各种材料,资源的数量和种类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活动,影响孩子获得什么样的经验,最终影响孩子的发展目标是否达成,影响教育质量。资源库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一个系统,不仅仅包含教师组织游戏活动需要的教具、幼儿的活动材料,也包括一些非具象的、或不可移动的部分,比如幼儿园的种植园地也是幼儿园资源库的一部分,幼儿园所在地的建筑特色也是资源库的一部分。幼儿园可以利用电脑对课程资源进行统计和管理,形成园所的课程资源库。

最后需要建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是判断课程优劣、课程目标是否实现、幼儿学习、发展状况的手段。幼儿园需要以观察、分析、评价幼儿学习、发展状况为核心,采用多种方式,形成课程评价体系。现在幼儿园常用的教学反思表,幼儿发展情况记录表均是课程评价的一种,教师可以根据园所孩子的发展来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


* 参考资料: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春燕:线上课程《园本课程建构的逻辑起点》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王萍:线上课程《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思考》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虞永平:《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

* 案例出处:

浙江上虞鹤琴幼儿园、杭州上城区清波幼儿园、浙江富阳灵桥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