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内涵发展除了人、财、物三保障之外,还须有完善的制度与机制保障、科学的决策与规划保障、有效的执行与监督保障。其中,制度与机制是前提,决策与规划是关键,执行与监督是核心,反馈与评价是重点。
一、决策与规划的科学性保障。
教育管理包括决策、执行、监督三个基本环节。三个环节互为依存、协调推进,合力保障教育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与幼儿园的科学、内涵发展。行政决策主要通过一系列制度、规划、计划及实施方案来体现。幼儿园教育工作规划与计划自宏观至微观依次有“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学期计划”、“月重点”、“周计划”、“一日保教常规工作安排”等。按照幼儿园“五体同心”工作机制要求,规划与计划的制定遵循“园长负责,部门担纲,自下而上,民主集中,综合统筹”的基本原则,按照“行政+教学双轨模式”,即由园委会、家委会、教代会等行政机构和保教保育、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卫生保健等教育机构分别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既明确部门工作目标与责任,又保证方向的一致性、分工的合理性、合作的有效性。
规划与方案的制定与出台,一要紧紧围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工作规程》以及省市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与要求,同时要结合地方和幼儿园保教管理工作现状,聚焦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二要按照“各部门制定,责任人提交,园委会讨论”的工作流程,对规划与计划进行审定,确保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方法科学。
二、执行与监督的有效性保障。
幼儿园管理架构依照“金字塔”范式,园长为塔顶,中层为塔身,员工为塔基。园长统领全局,通过中层传导动力,形成合力,体现影响力、号召力;中层为骨干,上对园长负责,下对全园负责,体现凝聚力、执行力与战斗力;员工既为园长负责,也为每个孩子负责,是工作主力、发展动力。
就任务与职责而言,园长的首要职责是确保教育方针、办园思想、理念的全面贯彻和幼儿园规划、计划的有效执行,其次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管理思想,在常规工作中发现问题、总结亮点,带领教师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中层领导的作用在于身先垂范、自觉且灵活地执行既定规划、方案,全力服务幼儿及教师的发展;员工的职责是主动干好自己分内的事,并成就自我。
三、评价与反馈的及时性保障。
评价的准确性、反馈的及时性是管理水平与保教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其中,评价的层次性、针对性与阶段性是重点所在。“日清周结月评估、季度分析年汇报”是教育评价的五个基本常规,也是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具体做法是:
1.每天一次问题反馈。“当日事,当日清”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反馈质量即是工作质量。反馈要突出灵活性与实效性,时间要简短,重点要突出,责任要明确,力求做到灵活机动、言简意赅。一日反馈,最好是园长给中层反馈,中层给员工反馈,员工给家长反馈。
2.每周一次工作小结。园长及中层领导对照“周计划”,按照各自分工,就成绩、问题与不足等进行简要总结与回顾,同时安排下周主要工作。每周一次小结,既利于问题发现、工作改进,也能够鼓舞士气、凝聚人心。
3.每月一次质量评估。园务工作委员会在月底安排时间,围绕“月重点”,聚焦“月主题”,围绕“儿童全面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就一月来所有班级集体教学活动、区角(区域)活动、户外活动以及幼儿生活、学习、游戏、运动常规活动,以及教学研究、学习培训、家园共育等工作进行质量评估,并形成反馈意见。
4.每季度一次情况分析。季度分析的重点是发现突出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最好的方式是召开教职工会议,依次听取教师、部门负责人(包括家委会成员)的分析报告。
5.每学年一次成果汇报。无论幼儿健康状况、语言水平、社会能力、科学技能、艺术素养的发展,还是教师管理水平、专业素养、教研能力的发展,都可以用汇报的方式体现。可以采取汇报演出会、经验交流会的方式进行。汇报评价工作必须邀请家委会、家长或社区代表参与。
四、“三环节五常规”的基本保障。
一是研学保障,只有努力学习、深入研究才能保障教育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精准性,园长务必把学习与研究作为推进教育发展的头等大事,做实做好做到位;二是时间保障,培训可以压缩,会议可以精简,但“三环节五常规”的落实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保障;三是方式保障,无论站着反馈、坐着讨论,还是半日评估、一日汇报,都要形成结论,或简报、或美篇、或反馈意见,让大家都知道今天的状态和明天的方向。
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度的小结、分析既要照顾全局、把握重点,更要强化自主评价与随机评价,突出主体意识和人本理念。“磨刀不误砍柴功”,“三环节五常规”核心在决策、成功在执行、提升靠监督、重点在常规。园长和教师要努力成为规划与计划的制定者、方案的实施者、问题的发现者、过程的监督者、效果的评价者、教育的研究者,成为教育管理与幼儿园发展的主人,有大局意识、主人翁精神和教育家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