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绘本创意教学存在的问题
绘本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绘本为素材,以绘本内容为教学主线,设计与实施的教学活动。
近几年绘本教学的研究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由于绘本教学的引进时间相对较短,绘本教学的研究在各校中大多处于探索阶段,绘本教学的探究空间依然很广,众多教育者参与到其中来,形成了当下绘本教学研究百花齐放的局面。
本论文中对绘本教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将不再赘述,现将笔者看到的研究现状中的问题整理如下:
(一)绘本选材随性
绘本作为教学的载体,承载着认知、心理、情感、生活、道德、社会、自我认同、自主、个性发展、尊重、包容、合作等丰富的主题内容。
同时,绘本的艺术层面也隐藏着颜色、框线、视觉、画面大小与色调变化、媒材与技巧、艺术风格等价值。教师在选择绘本时应该考虑到儿童的全面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精心选择。
而现阶段的绘本教学,教师对绘本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对绘本的选择也大多倾向于教师的个人喜好。
因为对绘本认知的不全面,有的教师在选择绘本时看到了绘本的语言价值或是寓意好坏,或是也有的教师只是盲从大流,将流行绘本简单地拿过来,忽略了任教阶段孩子的接受水平以及兴趣倾向,教学目标不准确,缺乏完善的绘本教学理论系统。
(二)教学模式固化(模式固定、生搬硬套、图文讲解比例掌握不好)
不同的绘本有着不同的主题、艺术风格,所以闪光点也各不相同,有的文字精彩,有的图画经典、有的创意绝妙,所以不同的绘本应该有着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和不同的教学设计。
然而在现阶段的绘本教学研究中,大部分教师的创意依然没能够完全调动起来,多处于对优秀课堂的模仿甚至是照搬阶段。
规定教学模式的方式更是不可取,这样会使得学生和老师产生固化思维,比如认为小学低段的绘本课只能上成语言训练课,而高段的绘本课则只能上成作品评价课。
研究有方向是好事,但固定模式难免更加限制了绘本的选择范围,甚至错过许多好绘本。
一模多课,除了导致现阶段部分教师的绘本教学缺乏自己的个性,缺乏绘本的特点外,还会导致绘本图文讲解比例掌握不好。
例如,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我爸爸》,绘本语言简单,寓意也非常直白。
绘本中有大量对爸爸的称赞,包含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例如“我爸爸吃的像马一样多”“我爸爸像房子一样高大,有时又像泰迪熊一样柔软”等等出色的语言,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来说,该绘本在教学时除了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藏在绘本中的小秘密,还应侧重于语言的训练,但作品蕴含的深厚情感、艺术风格、绘画流派等知识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来说过于深奥、生硬,可简略带过。
而对于高段的孩子来说,教学的侧重点却要与之相反才合理。
但换成李欧·李奥尼的绘本《小蓝和小黄》就不能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字或是图画的研究上。
这本绘本图文都十分简单,用固定的观念及教学模式来看这本绘本似乎意义不大,然而并非如此。这是一本抽象的图画书,它的技法是最大亮点,绘本图画中的“小蓝”和“小黄”是用手撕成的小小的蓝色和黄色的小圆片,然后再贴到白纸上做成的,是一种被称为“collage”的立体派平贴画。
创意才应该是这本书的最佳教学重点。
对此,我很认同刘铁芳教授的观点:“教学模式对于年轻的教师应该起的作用是引领而不是固化,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要有超越模式的激情和动力,而不是单一的依赖模式。
(三)评价方式单一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评价不但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还能对教师和学生具有监督和强化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的作用。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单一的评价方式往往会使课堂的趣味性大大降低,固化的教学模式加上单一的评价方式显得绘本教学枯燥乏味,难免让教师和学生都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绘本教学的继续实施。
二、绘本创意教学策略
(一) 认识绘本,系统整理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一本学科,它要求要是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绘本作为具有文学性的教学资源,富有文学韵味的语言配以生动风趣,丰富多彩的图画,十分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然而要想真正上好绘本课,教师还应当充分了解绘本,多阅读,注重广泛收集,全面把握,在选择绘本时才能综合考虑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等,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个别差异性的学生,精选出符合儿童认知水平和有便于他们追求更高目标的优质绘本。
所以系统整理绘本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可以为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师选择不同题材的绘本提供便利,也便于新入手的教师能快速认识不同类别的绘本,尽快找到绘本创意教学的思路。
(二)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合理转变教学方式
日本松居直认为,绘本阅读不该过多的建立在教育目的上,他说绘本“一旦沦为学校教育和阅读指导备用的教材,那么最孩子来说岂止是不幸,甚至最终还会失去家庭教育的温暖。”[3]
虽然这一言论稍显偏激,似乎直接忽略了绘本带有的可教育因子。其实换个角度理解,松居直不是没有发现绘本的教育价值,而是希望绘本不要沦为像传统教材一样传播知识、阅读训练的简单工具。
他认为绘本教学不能一味地追求绘本的教育意义,而应该让孩子尽情的享受绘本带来的乐趣,潜移默化之中等待孩子语文素养、艺术审美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这比在绘本中学会一种句式、学会一种绘画技巧有价值得多。
所以教师在选择一本绘本作为教学素材,并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认识到绘本多元化的价值,深入了解绘本的创作背景、语言韵味、排版技巧、绘画风格以及隐藏在绘本之中不可忽略的细节,综合考量,合理划分绘本每一个板块的教学比重,减少绘本教学的功利性,与传统阅读课既要能联系在一起,又要能区分开。
教学方式方面,绘本教学应注意鼓励儿童表达自己,教学目标中突出“以人为本”的儿童观,注重引导学生享受绘本,感悟绘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出“重感轻理”的价值观,注重多给学生感性启发,减少知识的灌输的理性认知方式。
绘本魅力不仅是识字写作和阅读的技能,更是提升儿童读图读文能力,提高审美,陶冶情操的好工具。
(三)多样化教学设计
“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是绘本创意教学的关键。有创意的教学一定不是千篇一律的,所以绘本教学要坚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想要学生们通过这么课插上想象的翅膀,教师应先插上想象的翅膀,发挥创造性思维,将绘本、音乐欣赏、戏剧表演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引入绘本教学。
台湾儿童音乐作曲家、绘本阅读推广人胡瑛婷认为“绘本和音乐虽是两种不同的领域,但却能找到某种‘质’的共同性。孩子天性喜欢涂涂画画、孩子天性喜欢随意歌唱,这就是两者的共同点。”
胡老师在自己的著作之中分享了许多精彩的教学实例,例如绘本教学《啪嗒啪嗒蜗牛》,针对幼儿园大班和一年级的小朋友,“试图猜声音”的环节让孩子们学习到生活中不同场景会出现的拟声词。比如“走路啪嗒啪嗒”、“小猪打呼呼噜呼噜”、“小鸟叫叽叽喳喳”“青蛙跳水扑通扑通”。
教学活动中还设计了“爬爬高手”、“蜘蛛侠钻网”等游戏环节,让孩子们在纸筒内趴、跪,感受蜗牛爬行的缓慢,理解绘本中的“钻”“爬”等生字的同时,通过蜗牛爬行游戏,还能发展孩子身体的协调能力,培养儿童团队意识,激发儿童参与觉得扮演的热情。
教学设计中“蜗牛来跳舞”这一活动设计,完美地将绘本和音乐连接在一起,胡老师根据绘本内容制作音乐《啪嗒啪嗒蜗牛》,引导孩子运用肢体和音乐做连结,配乐模仿蜗牛爬行动作,发展肢体律动能力,这一环节让孩子充分体悟绘本,感受音乐的同时,绘本的内容以及它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相信也悄悄深藏进孩子们的心中。
在绘本《我们的妈妈在哪里》中三个孩子在火车站和妈妈走失,在警察的帮助下,他们遇到了高贵的夫人、歌剧演员、印刷厂女工、图书管理员等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孩子们在读到这里的时候不难理解每个职业的女性有着不同的特征和长处,然而伴随着孩子们对不同职业的女性的微表情,或茫然、或紧张、或畏惧、甚至还有不屑与无奈,侧面烘托出这些都不是他们心目中那个“全世界最美丽的妈妈”。
然而在故事的结尾,当读者通过警察惊讶的眼神,看到孩子们的妈妈仅仅是以为衣着朴素、行色匆忙的普通女性时,不由得会心一笑——不管是多么普通的女性,她都是孩子们心目中完美优秀的妈妈!
胡老师在这一次绘本教学中为低龄儿童设计的教学活动是介绍自己的妈妈,说说妈妈的名字和工作,互相介绍完毕后,提问学生“谁的妈妈是老师?”“谁的妈妈是歌唱家?”这一活动设计紧贴绘本中,三个孩子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的不同职业角色,达到低龄儿童认识社会角色的目的。
而对于中段的孩子,胡老师根据绘本,设计了一个剧本,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深入掌握不同职业人物的形象特征,体会绘本最终要表达的深意。
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戏剧表演、绘画、音乐、手工制作等多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多种评价方式
单一的评价方式是不能满足当下要求儿童全面发展以及绘本多元化教学的需求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需要加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
结合绘本听、说、读、写、绘、演的不同教学方式,绘本教学对学生提出的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评价可以做出相应的设计。
例如绘本《逃家小兔》中小兔子与妈妈用充满韵味的对话,向读者讲述了一个母子间爱的追逐的游戏,故事中温情满满。
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式也成为该绘本的一大亮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句子,在仿写中学会表达对他人的情感。
也可以采取故事续写的方式完成学生绘本学习的评价,例如绘本《疯狂的星期二》中结尾作者设下悬念,下周二的晚上八点又将会发生什么疯狂的事呢?
对于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可以让他们续写,同时因为这本绘本是一本无字书,喜欢绘画,或是对这本绘本的绘画技巧有所领悟的孩子,可以选择续画,也可以与第一种学生合作。
而对于表演天赋较强的孩子,可以让他们自己设计剧本,演一演,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绘本的理解。
三、结语
绘本是一种集绘画、语言、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是不可多得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补充,它的受众主要是儿童,它是快乐的读物,而不是教科书,更不是习题集。
正因为如此,我们教师在进行绘本教学研究时,“创意”应更多地站在致力于保留它能给学生带来的那份由衷的喜悦的基础上,在保证教育目的达到的情况下,让孩子们更加全面而又轻松地吸收绘本的精华。
本论文针对当前绘本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针对绘本创意教学的一些建议,但由于创意绘本教学研究和应用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供借鉴吸收的经验还不够丰富,所以本论文在理论研究方面的深度上还有所欠缺。
今后的绘本创意教学还需要不断地总结反思,需要更多同仁的共同探讨和实践研究来加以完善,希望本篇论文能为读者研究创意绘本教学尽一些微薄之力。
——转载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