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园布局三年一调整“学前提升计划”提出将优化普惠性资源布局,充分考虑出生人口变化、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趋势,逐年做好入园需求测算,完善县(区)普惠性幼儿园布局规划,原则上每三年调整一次。结合三孩生育政策实施和地方实际,推动城市居住社区、易地搬迁安置区配套建设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幼儿园。完善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布局,办好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通过依托乡镇中心幼儿园举办分园、村独立或联合办园、巡回支教等方式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入园需求。
补齐普惠短板 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化布局的同时,“学前提升计划”还提出推进普惠性资源的扩容增效,通过国家实施的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和教育强国推进工程,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支持人口集中流入地、农村地区、“三区三州”、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普及学前教育。各地实施幼儿园建设项目,补齐普惠性资源短板,确保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大扶持力度,落实财政补助、划拨方式供地、减免税费和租金等政策,鼓励支持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军队、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幼儿教师实施全员培训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实行改革“学前提升计划”还要求各地制定幼儿园教师和教研员培训规划,实施全员培训。鼓励高校、教科研机构和优质幼儿园结对帮扶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幼儿园。深化学前教育专业改革,强化学前儿童发展和教育专业基础,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儿童、支持儿童发展的实践能力。加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幼儿园教师培养力度。同时,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将增加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提高师范生的融合教育能力。
保障幼儿教师工资待遇 全员足额足项缴纳社保公积金幼儿园工资待遇一直颇受关注,“学前提升计划”提出,要落实公办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同工同酬。可将公办园中保育、安保、食堂等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所需资金从地方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民办园要参照公办园教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相应教职工的工资收入。各类幼儿园教职工要依法全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足额足项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幼儿园园长 专任教师变更需主动向教育部门备案“学前提升计划”提出将完善幼儿园信息备案及公示制度,各类幼儿园的基本信息纳入区(县)政务信息系统管理,定期向社会公布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收费标准、质量评估等方面信息,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变更要主动向教育主管部门备案,一个月内完成信息更新。加强民办园财务监管,非营利性民办园收取费用、开展活动的资金往来,要使用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账户,确保收费主要用于保障教职工待遇、改善办园条件、提高保教质量。严禁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举办者通过任何方式取得办学收益、分配或转移办学结余。
存在虐童等失德失范行为幼儿园 年检一票否决“学前提升计划”要求,严格落实幼儿园安全主体责任和相关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全覆盖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大不规范办园行为治理力度。对存在危房和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不达标等安全隐患及园长和教师不具备规定资格等不规范办园行为进行动态督查,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依法进行处罚。对出现虐童、体罚及变相体罚等严重师德失范行为的幼儿园,年检实行一票否决,将视为办学不合格进行限期整改,并对涉事教职工、管理者和举办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各省(区、市)将部署开展幼儿园名称规范清理行动,对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际”“世界”“全球”等字样,包含外语词、外国国名、地名,使用“双语”“艺术”“国学”“私塾”等片面强调课程特色以及带有宗教色彩的名称,以及民办园使用公办学校名称或简称等进行清理整治,2022年6月前完成整改。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执法检查力度,对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上培训和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托管班等名义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以及其他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的培训活动,一经发现,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